文明可感 治理落地 哈拉玉宫镇以思想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21 10:30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点击数: [打印]

7月的库尔勒,田野铺绿、新风拂面,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哈拉玉宫镇,正以阵地建设为依托、精细治理为抓手、氛围营造为纽带,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让思想引领的力量深入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在基层沃土中扎根生长。

建强实践阵地服务触手可及

“以往去市区图书馆、科普馆,来回要花半天时间,现在实践站就在家门口,方便多了!”7月15日,在哈拉玉宫镇中多尕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电子阅览室里,镇中心学校初一学生阿迪莱·买和木提和伙伴们在此学习和娱乐。

2021年,哈拉玉宫镇以推进“三个一百”为契机,整合阵地资源,打造设有理论宣讲室、3D电影院、电子阅览室、健身活动室等多个功能室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要让实践站常新又常热,为基层群众带去文明新风,关键在于‘内容’和‘活动’两手抓。”哈拉玉宫镇党委书记周晓晶说。

聚焦“阵地建起来更要用起来”的理念,围绕践行主流价值、学习实践、文化活动、移风易俗等重要内容,哈拉玉宫镇组织具有艺术特长的民间艺人、草根达人等,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和“红柳花”文艺小分队,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模式,使文明实践延伸到田间地头、巷道院落,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电影院播放的都是院线刚下线的新电影,电子阅览室既能查资料、学技术,也配有适合孩子的益智游戏,学习累了可以放松,劳逸结合。”中多尕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古力米拉·吐尔逊说。

哈拉玉宫镇共有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以来,累计接待各类参观4万余人次,播放各类电影500余场次,开展各类文艺活动100余场次。



精细网格治理民情高效响应

傍晚,夕阳余晖洒进艾则买提·加马力家的小院,20余位村民围坐一堂,围绕美丽庭院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畅所欲言——这是哈拉玉宫镇常态推进“联户茶会”的日常一景。


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哈拉玉宫镇依据《深化“联户茶会”实操方案》,通过优选党员中心户、村民小组长及优秀党员担任联户长,构建起“村党支部书记统筹、村民小组长抓组、网格员抓片、联户长抓户”的精细化治理架构。

“我们通过科学划分27个网格、183个联户单元,让每10至15户家庭形成治理微细胞。”哈拉玉宫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柴雅康说。

茶会按农时灵活调整频次,每周或隔周举办。紧扣环境整治、公共事务、项目落地等事务,皆由村民主动提出,实现民事民提。

近日,村民阿里同古力·买买提在村里散步时,发现主干道旁的一段绿化带护栏被损坏,不仅影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在当周的茶会上,阿里同古力针对此情况提议。

仅过了一天,网格员就带着维修材料和工具来到现场,还特意向她说明了维修方案。

“我昨天刚在茶会上提护栏损坏的事,今天网格员就带着人来维护了,这速度很快!”阿里同古力说。

在哈拉玉宫镇,这种事例还有很多,从政策传达到矛盾调解,从项目落地到乡风培育,茶会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催化剂”。

“将茶会共识转化为村民自觉行动,使崇德向善的清风吹遍网格阡陌。”周晓晶介绍,茶会大力宣传“六积”(积孝、积善、积信、积勤、积俭、积美)积分先进典型,讲述身边好人、致富能手的故事,以榜样力量感召邻里。同时融入移风易俗宣传,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理念。

营造交融氛围巴扎活力满满

走进哈拉玉宫镇吉格代巴扎,400米长的摊位区上,小篆字体书写的商户旗帜在艾德莱斯绸花边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摊主的叫卖声、孩童的欢笑声,与音箱里流淌的音乐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活力。


市民王彩霞会经常带家人来巴扎采购。“这里特别热闹,东西很有特色,各民族的朋友一起做生意、看表演的氛围特别好!”王彩霞说,亲朋好友来库尔勒游玩时,她也将吉格代巴扎作为一个推荐打卡点。

2022年底,哈拉玉宫镇创办了吉格代巴扎,实行分区管理,按经营内容划分为文艺汇演、农副产品交易、餐饮美食品鉴、服装百货售卖、五金配件销售、活禽活畜交易等多个区域。

“我们通过网红助阵、文艺表演以及‘度春分’、‘白杏节’等大型活动来聚拢人气。”巴格吉代村党支部书记牙生江·热合曼介绍,依托巴扎日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等活动。


60岁的村民买买提·玉山骑着装饰鲜艳的小毛驴穿行在吉格代巴扎。作为巴扎的“活名片”,他每周六都会身着这身装扮,在巷道里与游客互动。如今,他的“新疆阿凡提”短视频账号已有上千粉丝。

“我要持续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巴扎影响力,展现各民族在巴扎里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宣传我们的幸福生活。”买买提说。

自巴扎运营以来,周六巴扎日接待游客1万人左右,日均销售额12万元左右;高峰时游客接待5万余人次,日交易量140余万元。

“让各族群众在‘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晓晶说。


记者手记

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孩子指尖的键盘、老人眼前的银幕、村民学习的课堂时,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各民族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的精神家园;当村民在茶桌上共商家事、共树新风时,“共建家园”便从理念沉淀为自觉行动;当各族群众在共同经营中分享发展红利,在文化互鉴中增进情感认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会在烟火气中深植人心。

哈拉玉宫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以“润物无声”的实效让这一理念落地生根。(记者迪力亚尔·艾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