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是第19个“世界狂犬病日”,这个节日承载着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共同目标——终结狂犬病带来的死亡威胁。让每一位公众都能清晰认识狂犬病的危害,掌握科学防控方法,共同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一、认清狂犬病,不可忽视的“致死性疾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狗、猫等动物的咬伤或抓伤传播给人类。少数情况下,病毒也可通过舔舐破损皮肤或黏膜传播。狂犬病一旦发病,患者早期常出现伤口部位的异常感觉,如刺痛、麻木,同时伴有发热、乏力等不适;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表现为极度恐惧、烦躁不安,并出现怕水、怕风、咽肌痉挛等典型症状;进入晚期后,患者往往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其病死率几乎100%,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因此预防是唯一的“解药”。
二、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狂犬病,核心在于“防”字当头。
远离陌生动物,避免主动接触:请勿随意接近、挑逗流浪动物、野生动物或陌生宠物,遇到流浪狗、猫或行为异常的动物(如狂躁、畏光、流涎、攻击人),务必保持安全距离,儿童户外活动时,需有成人陪同,避免单独接触动物。
做好家庭防护,减少暴露机会:家中定期清理院落、阳台,避免吸引流浪动物逗留;给门窗安装防护网,防止蝙蝠等野生动物进入室内;教育家人尤其是儿童,认识动物咬伤的危险性,掌握基本避险方法。
三、“黄金24小时”别错过
一旦发生动物咬伤、抓伤(即使伤口微小),或黏膜(如口腔、眼睛)接触到动物唾液,都属于狂犬病暴露,需立即按照“冲洗—消毒—接种疫苗”的步骤科学处理,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立即冲洗伤口: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和消毒剂(如75%酒精、碘伏)交替彻底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这一步能大幅降低病毒侵入体内的概率。
尽快就医:冲洗后不要包扎伤口(除非出血严重),立即前往就近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由医生根据暴露级别(I级、II级、III级)制定处置方案。
规范接种疫苗:II级及以上暴露者需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通常为5针法或“2-1-1”四针法),III级暴露者还需同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如抗狂犬病血清、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务必按时完成接种,不可中途中断。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即使被接种过疫苗的动物咬伤,也需按流程处理——动物疫苗无法完全保证其不携带病毒,人的防护仍需靠自身接种疫苗实现;孕妇、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暴露后更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处置,狂犬病疫苗对胎儿和身体无不良影响。
四、这些“谣言”要分清
误区1:“家养宠物不咬人,不用打疫苗”。即使是温顺的家养宠物,也可能因受惊、护食等情况攻击人,且若宠物未规范免疫,仍有携带病毒的风险,必须做好免疫和防护。
误区2:“伤口小、没出血,不用处理”。狂犬病病毒可通过微小的皮肤破损侵入,即使未出血,只要皮肤有划痕、红肿,就属于II级暴露,需接种疫苗。
误区3:“接种过疫苗,再暴露就不用管了”。全程接种疫苗后,保护期通常为6个月至1年,若超过保护期再次暴露,需根据医生评估补种疫苗;若在保护期内暴露,也需就医确认是否需要加强接种,不可自行判断。
五、终结狂犬病,需要你我参与
狂犬病是可防可控的疾病,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完善的动物免疫、暴露后处置体系实现了“零发病”。我们每个人都是防控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养宠人士主动履行免疫和管理责任,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普通市民提高防护意识,科学处理暴露,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社区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流浪动物管控、科普宣传,才能构建“人—畜—环境”和谐的防控格局。
今年世界狂犬病日的主题是“共同行动,终结狂犬病”,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规范养宠、科学避险、及时处置每一次暴露开始,用实际行动守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为早日实现“中国无狂犬病”的目标贡献力量!
库尔勒市医共体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
院区传防科
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