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治善治激活城市文明“微细胞”——背街小巷蝶变里的治理温度与文明深度

发布时间:2025/08/08 10:22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点击数: [打印]

夜幕低垂,丝路街道喀拉苏路口与37号小区便民市场的小巷渐次热闹起来,暖黄的灯光漫过整齐的摊铺,烤包子的麦香混着摊主爽朗的吆喝在空气中流转,机动车礼让行人、非机动车有序穿行……这些承载着居民日常生活的城市“毛细血管”,正借着精细化治理的春风舒展着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丝路街道凭借规划引领破难题、街巷道提靓显特色、共建共治惠民生的“组合拳”,让这里蜕变为集便民服务、文化交融、文明示范于一体的“民生路段”,成为城市治理精细化、服务群众零距离、文明创建接地气的生动注脚。

一、规划引领破困局,环境整治啃下“硬骨头”

“以前买菜就像‘闯迷宫’,人车混行不说,摊位还乱摆一气。”提起37号小区便民市场及毗邻的喀拉苏路口路段改造前的景象,周边居民至今印象深刻。该区域聚集4个居民小区、1个加油站,且紧邻一所学校,每到早高峰,车流、人流格外密集,“人多、车多、占道经营多”的问题由来已久,成了难啃的“硬骨头”。对此,街道以系统性规划为引领,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打响了一场环境整治的攻坚战。


精准把脉需求,采用“网格+线上平台”双线征集居民诉求,将“铺设人行道”“加装红绿灯”等核心诉求直接纳入改造方案,创新“业主委员会党支部+巷道治理议事会”模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规划师”。盘活闲置空间,联合执法队、社区、业委会等多方力量,将闲置空地改造成规范化便民市场,划分农牧民果蔬自产自销区、全品类区等7个功能区域,设置固定摊位56个、流动摊贩疏导点50余个,同步配套临时停车场和隔离带,从根源上解决“摊点乱摆占道路”问题。整合部门资源,构建“1+N”响应体系,住建部门新修77米人行道,实现“人车分流”,公安部门加装智能红绿灯优化交通,市监局推行“笑脸公示牌”保障食品安全,城市综合执法部门开展“门前五包”“摊前三包”专项整治,同步划定停车线、规范共享单车停放,做好摊贩引导……多方联动让“分散治理”变为“集成攻坚”,为后续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二、街巷道提靓升级,特色赋能增“颜值”

环境整治不是“一刀切”的改造,而是“量体裁衣”的提升。街道以“颜值”与“内涵”双提升为目标,让背街小巷既整洁有序,又独具特色。


功能品质双升级,通过“人车分流”“智能红绿灯”“道路防护栏”等硬件改造,解决交通拥堵难题,高峰期通行效率持续提升;划定“红-黄-蓝”三色摆摊区域(红区全天禁摆、蓝区全天候可摆、黄区限时摆放),配套“文明经营公示栏”“交通安全警示角”,让市场秩序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文化特色巧融入,依托多民族聚居优势,设置特色饮食区、非遗传承展示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邀请文艺小分队定期展演,打造“摊位即展台、市场即舞台”的互嵌式经营格局。让游客在品尝特色美食的同时体验民俗文化,让背街小巷成为传播本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的“活载体”。服务细节暖人心,市政工程局完善道路标识标线、修复破损地面,让行人出行更顺畅安心;市监局推行“笑脸公示牌”,让食品安全看得见;环卫与园林部门联动保洁让背街小巷始终保持清爽洁净……从“路好走”到“心情好”,细节处的升级让群众获得感在日常点滴中持续升温。

三、共建共治筑长效,文明创建绘“同心圆”

“三分建、七分管”,城市治理的生命力在于长效。街道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治理体系,让文明创建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五方联动织密治理网,街道牵头建立“社区+网格执法队+第三方市场主体+居民监督联盟+摊贩自治组织”五方共管机制,推动治理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社区组建“流动宣传队”,定期巡查和宣传经营规范;网格执法队通过“全域巡查+重点值守”,针对流动摊贩引摊入市,及时疏导交通、规范停放;第三方市场主体实施摊贩退出机制,对违规者采取教育、暂停资格等措施;居民监督联盟化身“巷道管家”,通过“随手拍—即时报—快速改”,推动居民主动参与治理;摊贩自治组织划分6个责任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民生服务有温度,市场不仅是“菜篮子”,更是托举希望的“就业桥”,通过精准对接市场用工需求,开发保洁、安保等岗位,同步专设12个弱势困难群体免费摊位,辅以“一对一”指导,让12名困难群众实现“从受助到自助”的蜕变。文明新风扑面来,街巷安全出行提示、文明经营图解醒目直观;商户积极践行“门前五包”“摊前三包”责任,诚信经营、热情待客渐成风尚;居民化身文明监督员与引导员,拍问题、查隐患,主动参与环境维护与秩序引导,礼让有序的场景随处可见。如今,非机动车乱停放、垃圾清运不及时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居民从“被动接受管理”变为“主动参与治理”,文明经营、规范有序理念深入人心。

从“问题路段”到“民生路段”,丝路街道这条小巷的蝶变,不仅是梨城用精治善治激活城市文明“微细胞”的生动实践,更是治理温度与文明深度在城市末梢的交融共振。


背街小巷虽小,却承载着最鲜活的民生烟火,丈量着城市文明的尺度。库尔勒市将持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以更精细的规划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城市背街小巷成为凝聚治理合力、惠及民生福祉、涵养文明风尚的“示范窗”,实现精细化治理与城市文明建设同频共进、深度融合。(来源:库尔勒市委宣传部 丝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