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业聚民心 互嵌促融居:恰尔巴格乡走出融合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08 10:52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点击数: [打印]

恰尔巴格乡位于库尔勒市区西侧仅1.5公里,近年来,以产业为引擎,以融合为纽带,积极探索“园区经济+民族互嵌”发展模式,推动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园区经济撬动发展,产业融合夯实基础。面对发展空间有限、产业基础薄弱等现实问题,恰尔巴格乡立足城郊区位优势,聚焦传统家具加工和废旧物资集散两大特色,统筹规划建设114亩家具产业园和120亩物资循环利用园,构建起“前端资源—中端加工—末端市场”完整产业链。

通过整合乡村振兴等各类资金1.5亿元,成功撬动社会资本3.2亿元投入园区建设,形成“多源资金汇一池、一个龙头统一放”的良性发展机制。同时,乡政府与市技工学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园区内设立教学点,把课堂搬到生产线,显著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

2024年,全乡工业总产值达11.9亿元,较2019年增长7.6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2%大幅提升至64%。园区共吸纳2620人就业,其中本地劳动力800人,人均月工资达3800元,实现“产业增效、群众增收、民族融合”多赢局面。

“三单机制”促就业,师徒传帮带促融合。恰尔巴格乡创新推行“岗位清单+技能菜单+培训订单”三单机制,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就业意愿。家具产业园已引进24家企业,开发实木、板式、定制、办公家具等1000余种产品,年产值达1.2亿元;循环物资产业园建成废钢、废塑、废旧电动车三大中心,年处理废旧物资1.5万吨,回收电动车家电4.5万台,营业收入2.8亿元。

累计举办木工、电工、叉车、循环设备操作等技能培训班80期,培训各族群众3260人次。通过建立“国通语+技能”双提升机制及师徒“传帮带”模式,实行同工同酬、同奖同升,让各族职工在生产线上互学语言、互授技艺、互解习俗,实现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和从“受益者”到“建设者”的角色升华。

文化润心促交融,民族团结花盛开。恰尔巴格乡坚持文化浸润、习惯养成、情感融通,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广场、中华文化展馆,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在浓浓的烟火气中升腾“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融洽氛围。

“恰尔巴格石榴花文艺小分队”吸纳37名演员,创编《幸福家园》等节目20余个,年均演出130场次,线上线下观众超过3万人次。全乡先后创建州级示范单位6个、市级示范单位5个,涌现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人、州级4人、市级3人。

如今,恰尔巴格乡实现各民族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和文化盛宴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讯员 江海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