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库里的活,拼的就是时间。”9月11日,库尔勒市和什力克乡卡迪尔保鲜冷库内,刚从果园运抵的香梨筐码放成整齐的“小山”,丰收的忙碌气息与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叉车工阿布都吾普尔·阿布都卡迪尔在3米多高的货架间灵活穿梭。他双手稳握操作杆,视线在货叉、香梨筐与存储位间快速切换,驾驶的叉车像是在贴着地面“跑”。他叉起一筐筐香梨,精准对接卸货区、预冷区与核心存储库,以毫秒级的操作为生鲜物资流转搭建起“快车道”。
“十点到岗,除了吃饭几乎不停脚。”阿布都吾普尔抹了把额头的汗,尽管冷库温度低至零下1.7℃,但高强度的往返作业使他的工装的后背始终带着潮气。作为仓库里公认的“效率王”,他单日的作业数据格外亮眼:每天驾驶叉车往返近200趟,累计行驶里程超10公里。若按标准400米操场计算,相当于一天“跑”25圈,抵得上一场半程马拉松的距离;经他手转运的香梨,一次能搬56筐,单日最高转运量达11200筐。
“叉筐子不能急,但也慢不得。香梨怕磕碰,货架间距刚够叉车通过,差几厘米就可能碰坏果子。”阿布都吾普尔说,“轻轻调整货叉角度,将一筐香梨稳稳放置在货架第三层指定位置,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
在他看来,“效率王”的秘诀从来不是硬拼速度,而是熟记每排货架存储的品类,摸清不同时段的装卸节奏。“比如早间卸新果,就得优先送往预冷区;下午发往全国的货,得提前从核心库移送到出货台。算准时间,才不耽误事。”
冷库里,像阿布都吾普尔这样的“冷库跑者”还有16人。无论寒暑,他们在零下的低温中穿梭:或精准叉起香梨筐避免磕碰,或熟记货位实现高效转运,用汗水与专注守护香梨从冷库到餐桌的新鲜。
没有耀眼的舞台,只有零下的低温、重复的路线,以及叉车上始终紧绷的专注力。但正是这些“冷库跑者”,日复一日地用叉车车轮丈量库区的每一个角落,将天山脚下的清甜香梨,藏进每天“二十五圈”的默默坚守中。他们的每一次加速和精准停靠,都是为了将这份秋天的脆甜,更快地送达全国消费者的餐桌。(记者 阿依佐合热·阿尤甫 马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