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库尔勒市卫健委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通过打破资源壁垒、强化人才支撑、创新文化传播、完善保障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实现量质齐升,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破壁垒、织网络,构建全域贯通服务体系。按照“人口分布+服务半径”双维度规划,建成“市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三级服务体系。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00%设立标准化中医馆,4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成中医阁(占比26.11%),超额完成25%的目标,实现城区步行15分钟、农村车行15分钟中医药服务全覆盖,100%基层医疗机构可提供中医药服务,让群众“家门口看中医”成为现实。在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等综合医院强化中医科建设,推动康复科、内科等西医科室与中医融合,开展“针灸+康复”“中药+慢病管理”等协同诊疗模式。依托紧密型医共体,落实“一乡一策”机制,由市中医医院牵头推动优质中医资源向基层延伸。党员医师带头下沉,选派20名中级以上医师驻乡镇卫生院,其中党员专家占比40%,同时每周安排骨干专家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支专家团队定期巡诊社区。投入362.36万元配备专业设备,在14家基层单位设立中医特色科室,推广6类10项适宜技术,开展“体质辨识+节气养生+药膳食疗”服务。
强根基、育人才,打造量质双优专业梯队。针对中医药人才“短缺、断层”问题,通过分层培训、师承帮带、技术引进等方式,建强人才队伍,党建引领下人才支撑作用显著。开展“中医药骨干人才提升工程”,组建17人高级职称专家团队(党员9名),成立中医适宜技术实训基地和推广中心,年内开展培训班2期,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10余名;针对乡村两级中医医师开展“一对一”实操培训,累计培训1100余人次,覆盖全部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基层机构技术覆盖率100%,开展9类15项技术,远超“6类10项”的建设标准。建立“市带乡、乡带村”三级帮带机制,签订帮带协议52份,在基层设立名医工作室12个(名老中医党员占比过半);成立2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聘请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3名名老中医定期坐诊带教,2名河北援疆专家驻点指导,快速提升基层医师诊疗能力。引进耳穴压豆、刺络放血等中医适宜技术15项,推广火龙罐、贴敷等特色疗法,党员家庭医生带头推广,显著提升基层服务质量。在市中医医院试点“中医慢病诊疗中心”,专注高血压、糖尿病等15种慢病管理,培养骨干医师50余名,惠及患者2000余人次。
传薪火、润人心,推动文化传播多元融合。以打破群众对中医药“认知局限”为目标,在党建引领下创新传播方式,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依托中医馆、中医阁打造“中医药健康文化角”,在社区、乡村设置中医药知识宣传栏,结合春节、节气养生等主题,举办乡镇中医药文化集市,累计建成特色宣教阵地30余个。由医共体总院党委牵头,开展“中医夜市”活动,举办15场中医夜市,组织180名医务人员在广场、商场等场所举办义诊15场次,发放健康资料1.2万份,惠及群众1.5万余人次;推进中医药文化“六进”(进校园、进机关等),开展科普活动30余场,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
聚合力、优保障,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通过政策激励、数字赋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动力,党建引领下保障机制持续完善。扩大中医药医保报销范围,将针灸、推拿等20项中医适宜技术纳入门诊统筹,中药饮片、院内制剂报销比例提高10%。出台基层医疗机构“绩效改革方案”,允许中医馆、中医阁在收支结余中提取奖励性绩效,激励医务人员主动提升服务质量,基层中医门诊量占比提升至57.6%。依托医疗信息化平台,建成中医远程会诊中心等四大中心,实现市乡两级中医诊疗数据互通、结果互认,二级综合医院互认350项,妇幼保健院互认45项,累计互认5190人次,节约费用68.63万元;在基层中医馆配备智能体质辨识仪、慢病管理系统等设备30台(套),提升服务效率,让群众看病更便捷。
下一步,库尔勒市将持续深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扩大中医阁覆盖至50%以上,引进培育更多特色技术,强化党建引领作用,让中医药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主力军”,全力打造南疆地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市。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