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库尔勒市普惠乡,棉花如雪,甘草飘香。10月14日,走进巴州巽鼎农产品有限公司,甘草加工厂机器轰鸣不绝,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对甘草进行清洗、分选、切割、晾晒。

金胡杨社区居民陈碧珍正熟练操作切草机。“土地流转后我来这儿上班,经过培训,现在月工资能拿到9000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她笑着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本地群众像她一样,走进企业或尝试创业,成为按月领薪的产业工人或市场主体。这场身份“蝶变”,带动全乡工资性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较上一年增长10.13个百分点,达到60.13%。
双轨并行,鼓足腰包
在新疆利华集团第一棉花加工厂,22岁的赛米·吐尔逊正专注检验新收购的籽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从安保岗位起步,经过跟班学习和系统培训,已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检验员,月薪从3500元增至5000元。“企业有清晰的晋升通道,我正准备考叉车证,向更专业的技术岗位发展。”赛米信心满满。
在棉花采收旺季他的母亲也会进入企业,从事“捡三丝”工作,月收入约3800元,家中11亩土地流转每年收益7100元,“工资性收入+土地流转收益”已成为普惠乡群众增收的典型模式。

该厂负责人程明理介绍,通过灵活设岗与系统培训,企业既注重培养青年骨干,也积极吸纳季节性劳动力,形成了“培养一个、带动一家”的良性循环。
创业孵化,添彩生活
今年,普惠村将农村闲置阵地资源改造为“石榴籽服务站”,为零成本起步的小微企业提供“孵化温床”。
走进服务站的“焕颜屋”,室内整洁明亮,美发工具一应俱全。店主帕沙古丽·托合提正专注地为顾客打理发型,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飞。
今年8月,她从每年租金5800元的临街门店搬到这里。成本归零后,月收入稳定在6000元左右。她带了2名学徒,带动更多人就业。
以前是给房东打工,现在是为自己奋斗。政府不仅提供场地,还组织我们去库尔勒市区、乌鲁木齐市学习,感觉不只是开店,还有了一份真正的事业。”帕沙古丽很感慨。

目前,普惠村“石榴籽”服务站已汇聚裁缝店、中医养生馆、糕点屋等多元化业态,成功“孵化”5名创业者,带动8人就业,形成了一个充满内生活力的“社区商业生态圈”。
服务护航,稳住幸福
就业增收,不仅要“有岗位”,更要“安心干”。群众常顾虑“外出务工,家怎么办?”“土地谁管?”“工资能按时发吗?”为此,普惠乡创新设立劳务经纪人队伍,由村(社区)主任担任,精准对接企业与农户,提供从岗位匹配、权益保障到赡养老人、土地托管的全链条服务。
金胡杨社区干部吕飞飞就是其中一员。采收旺季,他奔波于田间与企业之间,协调用工、农机,确保务工群众“走出去无牵挂”。
“我们是‘就业保姆’,要让群众放心务工、踏实挣钱。”他说。目前,全乡7名劳务经纪人依托劳动就业服务站和零工驿站,手持劳动力与岗位“两本账”,充分发挥“牵线搭桥”作用,助力全乡村民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普惠乡共引进5家企业,提供管地工、搬运工、机械操作员等岗位,实现536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我们要让乡亲们有业可就、有技可长、有钱可赚。”普惠乡党委书记汪旭表示,今后,将持续拓展高质量就业岗位,完善全周期服务,真正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安居乐业,让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记者 迪力亚尔·艾尼)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