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库尔勒,骄阳似火,却挡不住教育者们求知的热忱。从6月29日开班到7月25日结业,库尔勒市教育系统2025年暑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专项封闭培训圆满落幕。332名参训教师与40位授课团队以“6天学习+1天休整”的节奏,共同书写了一段关于成长与坚守的动人篇章。
开班启智:以初心锚定方向
6月29日下午,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开班仪式在此拉开帷幕。
教师代表左丽丽的发言道出了全体授课团队的心声:“我们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同行者。会把每一个声调、每一处停顿都讲透,让大家带着底气回到讲台。”
学员代表热娜古力·麦麦提明说:“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自己的语言会影响一群孩子的表达习惯。这次培训,我带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而来。每天多练一小时,多问一个问题,哪怕把嗓子练哑,也要把标准的发音刻进骨子里。”台下响起的掌声里有共鸣,更有同为教育者的那份执着。
朝夕耕耘:用坚守书写答卷
“每天清晨六点,校园、教室、走廊就有老师捧着教材练声了。”这是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校长王大鹏的观察。24天,“6天密集学习+1天查漏补缺”的节奏紧凑而高效,40名授课教师分成10个教学组,每组4人负责一个班级,从早到晚全程陪伴。
清晨的早自习,老师们对着“畅言国通”APP反复比对发音,助教则逐人检查前一天的作业笔记;白天的课堂上,“理论讲解+分组演练”的模式让学习更加鲜活。
每日的作业布置如同一场“精准投喂”:单音节字词练习侧重易错声母,多音节词语聚焦轻声规律,命题说话结合当日学习的话题。授课教师通过班级小管家平台统一布置作业,要求参训教师提交纯语音文件,全程以声音为载体呈现。
批改环节,40名授课教师分成10个教学组,每组4人包联一个班级,对着手机里的语音作业逐份细听。遇到单音节字词发音错误,就在文字回复里精准标注;发现朗读作品中停顿不当,会录制示范语音,附文提示;针对命题说话里的逻辑断层,会先用文字梳理,再附上一段3分钟的范例录音,并演示如何自然衔接。
有位参训教师在作业反馈区回应:“您标注的‘把’(bǎ)字声调偏低,我跟着您的示范语音练了20遍,终于找到降调的力度了,谢谢!”这样的互动在班级小管家后台随处可见,授课教师对着语音逐字揪错,用文字清晰点出问题所在,再配上针对性的语音示范,让每个错误都有具体的修正方向,每个进步都能被细心捕捉。
晚自习更是专属“攻坚时刻”。教室里,4位老师分工明确:一位负责集中答疑,讲解当天作业的共性问题;另外三位则轮流进行一对一辅导发音薄弱的学员,用“捏鼻子练鼻音”“手摸喉咙感声调”小技巧帮他们找感觉;设计“课堂指令模拟”场景,让他们在实际语境中调整语速语调。
这群授课教师的辛苦藏在细节里:有人兜里常年揣着润喉糖,讲课太多导致声带水肿仍坚持上课;还有人深夜在备课群里分享“学员易错音统计表”。“看到他们眼里的光,就觉得值。”这是老师们说得最多的话。
结业礼赞:让收获照亮前路
结业典礼上,朱建强教授的讲话为这场培训画上了专业注脚。作为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他全程参与课程设计,都以扎实的学术功底拆解成可操作的训练方法。他提出的“发音要准、表达要活”理念,让老师们明白“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
不少学员从最初只会机械模仿,到能在《鸟的天堂》中读出巴金先生的赞叹,在《匆匆》里品出朱自清的怅然,这种从“形似”到“神似”的突破,正是他专业引领的生动注脚。他在典礼上强调的“测试是检验,应用是目的”,更让大家懂得:24天的训练,终要落地为课堂上的游刃有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规范而温暖的语言中,触摸知识的温度。
教师代表佟玟亭分享了一个细节:“有位学员把每天的作业整理成‘错题本’,连我随口说的‘朗读要像说话’都记了下来。这种认真,比任何赞美都珍贵。”而朱建强教授的点评直击核心:“你们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掌握了‘教学生说好普通话’的方法—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当规范的发音走进每一间教室,当精准的表达成为校园的常态,不仅是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跃升,更是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语言桥梁。库尔勒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正需要这样以语言为基、以匠心为魂的坚守—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成为托举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石。(记者再努热·阿布力米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