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梨城要闻

从“路过”到“落户” 二十载天鹅之约!库尔勒将“生态流量”酿成“发展留量”

发布时间:2025/10/13 11:34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打印]

10月10日,深秋的杜鹃河水色澄碧,波光潋滟。晨光熹微中,一群洁白的精灵划破宁静的水面,它们或引颈高歌,鸣声清越、宛如天籁;或振翅嬉水,姿态翩跹,在库尔勒杜鹃河水域悠然游弋。这片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城市——库尔勒,再次以温暖的怀抱,迎来最尊贵的冬日“客人”——野生天鹅。时光回溯至2006年,彼时天鹅初临,仅是零星的身影;而今2025年,天鹅陆续归来,正式拉开连续20年越冬的序幕。这不仅是一场跨越二十载的自然之约,更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情篇章。


从“惊鸿一瞥”到“倾心相守”的生态坚守

二十年前,当首批野生天鹅带着试探,偶然降落在库尔勒的河畔时,它们或许只是匆匆过客。然而,二十载寒来暑往,变化悄然发生且深刻。从最初寥寥数只的“惊鸿一瞥”,到如今每年稳定栖息、种群数量攀升至600余只的壮观景象;从短暂的驻足停留,到越冬期延长至半年的长期“落户”——天鹅的长期停留,是对一座城市生态环境最权威、最动人的认证。

“库尔勒的天鹅从2006年就来了,二十年了,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民侯先生向疆外游客介绍时语气中满是自豪。这种自豪,源于肉眼可见的生态改善。曾经“龙山秃岭”的记忆已被“绿树成荫”的现实取代,土生土长的库尔勒人艾孜布拉望着河面感慨:“生态好了,天鹅自然愿意来。”这份“愿意来”的背后,是库尔勒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执着与智慧。

近年来,库尔勒市倾力于水资源保护与流域治理,守护河湖健康;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和谐共生格局。洁净的水源、适宜的气候以及市民爱鸟护鸟的意识,共同为这些远方的贵客构筑了一道安全、舒适、宜居的生态屏障。于是,天鹅完成了从小心翼翼的“冬季过客”到安心自在的“城市归人”身份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吸引了央视等权威媒体的屡次聚焦,更让天鹅成为库尔勒最亮丽、最具说服力的“生态名片”。

从“生态流量”到“发展留量”的文旅融合

天鹅的连年眷顾,为库尔勒市带来了独特的“生态流量”。如何将这份自然的馈赠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留量”?库尔勒市给出了富有创意的答案:深挖天鹅文化内涵,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价值高效转化。

在杜鹃河畔,精心打造的天鹅驿站已成为集观景、文创、休憩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市民李倩倩带朋友观赏完天鹅后,走进驿站挑选天鹅主题文创产品:“给朋友带份独特的‘梨城天鹅记忆’。”驿站内,数十种精巧的文创产品,如融合天鹅优雅形态与库尔勒香梨意象的酒杯、摆件等,将生态之美与地域文化巧妙结合,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

走出驿站,天鹅元素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河畔栩栩如生的天鹅雕塑艺术装置,与背街小巷生动绚烂的天鹅主题墙画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视觉景观集群,让城市处处散发着优雅的艺术气息与生态魅力。库尔勒市巧妙地将天鹅IP植入旅游规划,极大丰富了秋冬季旅游内涵,让“冬赏天鹅”成为一种新的旅游风尚,成功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从“自然精灵”到“城市家人”的和谐共生

在库尔勒,天鹅早已超越了普通候鸟的概念。它们是库尔勒这座城市共同呵护的“精灵”,是凝聚市民情感的纽带,更是大家心中特殊的“家庭成员”。“二十多年了,我拍了近万张天鹅的照片,看着它们年复一年地来,小天鹅逐渐长大,就像看着自家孩子一样。”库尔勒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吕方明动情地说。

而天鹅们“钟情”于库尔勒白皮馕的趣味习性,更是拉近了人与鸟的距离。当天鹅护卫队员的哨声响起,天鹅便会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市民和游客投喂的馕块与天鹅欢快的鸣叫声交织成一曲和谐的城市乐章。

这温馨的日常,是库尔勒市人文温度与生态文明深度内化的生动体现。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二十年天鹅情缘最坚实的保障。自发投喂的市民、常年守候的摄影爱好者、自觉护鸟的志愿者……爱鸟护鸟意识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库尔勒市文明旅游的重要标尺。天鹅与人的每一次互动,都在无声地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

飞越二十载共赴未来之约

野生天鹅连续二十年的选择,是一份沉甸甸的生态成绩单,更是库尔勒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力证明。如今,天鹅已成为库尔勒秋冬季旅游最具吸引力的金字招牌,是提升城市美誉度、影响力的核心IP之一。这场跨越二十年的生命之约,必将在孔雀河水的潺潺伴奏下,谱写出更加华美动人的生态乐章。


展望未来,库尔勒市将继续以“天鹅友好”作为城市的最高礼遇,守护好这份来自大自然的珍贵馈赠。一方面,持续巩固生态保护成果,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天鹅乃至更多生物提供更优越的栖息地;另一方面,深化野生天鹅IP打造与传播,讲好天鹅与库尔勒的故事,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记者 黄万里 通讯员 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