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起好步 开新局|库尔勒:打造耕地闭环保护链 确保农田姓“农”
发布时间:2023/02/15 10:21 来源:库尔勒零距离 浏览次数: [打印]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和命脉,也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库尔勒市结合地域实际,以制度为保障、技术为支撑,打造耕地闭环保护链,推进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农田姓“农”。
强化保护意识,形成聚合力,构建“党政同责”耕地保护机制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自治区相关工作要求,全面压实乡镇人民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部门共同责任。以世界地球日、土地日、测绘日、宪法宣传日等为契机,在公园广场、商超、集贸市场人员集中的区域,采用LED短视频、宣传海报、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营造全民保护耕地的浓厚氛围。
根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明确要求,我市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指标为基础,充分衔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土地督察、卫片执法监督检查等工作,稳步推进“田长制”各项前期工作;以耕地保护“八不准”、“六严禁”等工作为切入点,建立健全精细化乡镇领导“党政同责”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乡镇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粮食安全考核评价和领导干部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坚持规划引领,硬化约束力,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以“三区三线”划定为契机,高质量完成我市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通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库尔勒市耕地总面积为156.2万亩,此次“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将全市156.2万亩耕地中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纳入耕地保护红线,在此基础上将84%以上耕地再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提高粮食产能做出应有的贡献。严格占用审批,严控建设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无法避让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进行实地踏勘论证,严格论证审核,并按程序报批,形成耕地保护的刚性约束机制。
坚持综合整治,增强承载力,高质量推进耕地占补平衡
严格落实耕地数量和质量双平衡。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严格按照“占一补一、占优补优”要求落实耕地占补平衡,2003以来,库尔勒市纳入耕地储备库的补充耕地项目共74个,总面积2214.81公顷,可用于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指标为1832.99公顷。2021年在确保规划期内我市补充耕地项目可以充分满足耕地占补平衡目标且能够承担自治区跨县域新增耕地指标调剂任务的情况下,我市将3840.68亩补充耕地指标在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成功交易,交易总金额达15747.82万元。此次成果交易为我市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保障经济稳定和谐发展,注入了强劲内生动力。
严格挂钩核销本级补充耕地指标储备库中的耕地数量、粮食产能两类指标,完善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制度,落实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双平衡。为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实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和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提出在全疆范围不断提升粮食产能的工作要求,我市反复研究多方寻求提升粮食产能的“良方”,利用地缘优势,破解气候干旱、土壤盐碱化,粮食生产不易产量低的难题,2022年在和什力克乡西北处11000亩盐碱地上,引进海水稻种植,誓将盐碱地变“废”为“宝”。目前海水稻研发团队已与市人民政府签订《库尔勒市灌排水新增水田土地开发项目合作协议》,2023年春耕海水稻种植项目将进入全面实施。通过海水稻土地开发整治,预计该片土地将新增耕地9000余亩,可承担国家跨省域补充耕地任务并入市交易。
坚持严打严查,形成威慑力,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将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明确乡镇行政负责人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压实乡、镇场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厉查处违法用地行为。畅通自然资源违法线索反映渠道,建立执法监察信息网络,实行市、乡、村三级巡察监管体系,做到及时反馈信息、及时查处,将违法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
加强土地动态巡查,充分运用群众力量和影像技术手段,加强乡镇村及部门执法队伍联防联动,探索卫片执法新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置、重大问题公开查处,立足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构建多时空、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格局。
与乡镇签订补充耕地管护协议,将补充耕地数据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在建设用地审批时予以管控,同时不定期开展补充耕地项目专项核查,加强补充耕地项目后期管护,发现问题及时整治,严防边整治边破坏,确保补充耕地项目库内的耕地必须是良田。
着力加强自然资源执法队伍建设,构建权责统一、协同高效的自然资源执法体制,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为有效维护自然资源管理秩序提供坚强的执法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要素支撑,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贡献新疆力量。
通讯员/林莉萍 曹蕾